已在敦煌深耕了3年的腾讯,还会写出怎样的故事?
第3123期文化产业评论
3月19日,腾讯与敦煌研究院举办了战略合作发布会。这是继2017年的合作之后,腾讯与敦煌的“数字丝路计划”迈入2.0阶段的标志。一家刚刚20出头的互联网公司与一座历经千年风霜的文化古城,为何久处不厌?当数字化来到这片神奇之境时,科技会为敦煌文化编写出怎样的故事呢?
作者 | 梁鑫(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编辑 | 胡玲玲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3872字 |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如果说,故宫满足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所有想象的情节,那么,敦煌对于国人来说,则更像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情结。
她,藏着张大千口中足以骇倒西洋画坛的“东方毕加索”;是冯骥才笔下最为惊奇的“神秘土地”;也是代代“敦煌守护人”的心之归处。可以说,中国文化曾经一度蒙尘,是敦煌,使其重新明亮了起来。
当数字化通往这片神奇之境时,科技又会为敦煌文化编写出怎样的故事呢?
1650多岁的敦煌,却有最时髦的热搜体质
敦煌的“数字化”历史其来有自:1994年,英国图书馆启动国际敦煌项目(IDP),迈出了敦煌文物数字化共享的第一步;2015年,法国国家图书馆向敦煌研究院等机构赠送馆藏敦煌文献的高清数字资源,实现了法藏敦煌文献的数字化回归;2017年,在《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的指导下,腾讯首次与敦煌研究院达成了战略合作,双方开创了国内科技文博行业的合作新模式。
2017年以来,在腾讯的协助下,敦煌文化开创了与亿万大众互动的新局面:
——超过4000万年轻人在王者荣耀中遇见了敦煌飞天;
——超3000多万大众在“云游敦煌”小程序欣赏石窟壁画艺术;
——超过百万的用户在“数字供养人”计划项目上线2个小时后给予热切关注;
——“敦煌诗巾”项目吸引了40多万用户完成了个性定制的敦煌丝巾设计;
——超过14万人次参与“敦煌动画剧”配音,产出超过8万部配音作品。
△王者荣耀飞天皮肤
△数字供养人
△敦煌诗巾
显然,数字化手段正在驱动敦煌传统文化产业的加速转型。腾讯在移动互联网积累的平台优势以及产业互联网的技术能力,正在为敦煌文化要素培育起高效的传承机制。以敦煌与腾讯共同开发的文旅产品“云游敦煌”小程序为例,2020年4月仅上线2个月的游览量就累计突破1200万人次,相当于甘肃2019年国庆假期全省接待量的一半以上。
△云游敦煌
而线上的发力,也将反哺于线下效益。据统计,近年来前往敦煌的游客每年以20%的速度在增长。
可见,像“云游敦煌”小程序这样,让文物“活”起来的数字平台,已逐步成为一个汇集敦煌艺术赏析、数字体验、互动展示等多维功能的窗口,同用户之间构建起了后疫情时代非常独特的一种精神消费链接。
此前,腾讯同敦煌研究院携手共创的“数字丝路计划”1.0已达成了阶段性成果;值此发布会,“数字丝路计划”2.0也已启动。如果说1.0更多是腾讯在C端,利用其移动互联网产品优势和广大的用户流量,帮助敦煌文化进行创新表达与展示;2.0的合作则更多发挥了其产业互联网的能力和智慧解决方案,助力敦煌实现数字化发展。
△发布会签约现场
腾讯×敦煌
文博产业互联网的一次开创式探索
犹记得年初河南博物院的封神之作《唐宫夜宴》,配合5G+AR的技术,向观众“复活”了灵动的唐代乐舞佣,还原了历史中“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无论是传统文化的传播演绎还是文博保护的活化延续,其核心理念都紧紧围绕着“创新”一词。
基于此,腾讯也在尝试给敦煌带去更多有趣的玩法。今年2月,“云游敦煌”首次利用移动数字技术和区块链技术上线“点亮莫高窟”项目,在网络空间中复原了千年前壮观的莫高窟点灯夜景。
不难看到,腾讯的云、AI、地图等多个产业互联网技术产品团队,都已经参与到有关平台的运营与建设中;正凭借“科技+文化”的驱动能力,与敦煌研究院一起,致力于长期的文博产业互联网创新实验。
这意味着,二者将从探索性合作进一步转化为深入持续性产出。在腾讯与敦煌的2.0合作发布会中也透露了一些值得期待的探索项目。
△敦煌研究院赵声良院长
《国家宝藏》第三季中,88岁文物修复专家李云鹤的故事,令不少网友感慨。李家连续三代投身于敦煌壁画修复工作,撑起半部敦煌壁画的保护史。“四千平方米的敦煌壁画”和“五百余身塑像”的修复成果,全靠人工“零失误”的精益求精。
那么,“如何进行高效修复”就成了最需要攻克的难题——这是腾讯黑科技第一次创造性地跨界文物修复,从传播创意深入至文博全产业链,以科技助力文物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让AI学会为壁画看病,腾讯多媒体实验室将提供4K超高清沉浸式会议技术为文物修复提供360度全景远程会诊工具,让不同地域的文物专家可以便捷快速共同会诊;同时创新性地引入AI能力,对敦煌壁画的病害进行自动识别和定位,提升病害分割和识别的效率,提高壁画病害调查及修复的效率,为文保智能化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支持。
如果说以前是点状的探索式合作,现在铺开的则是全面的深入肌理的合作。
截至目前,敦煌已经完成了超过2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但还有更多精细化的工作待推进与完成。对此,腾讯将与敦煌研究院下设的保护所、数字所、美术所、考古所等部门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借助腾讯CSIG多媒体实验室在图像及视频处理技术、高清直播、沉浸式等领域的技术能力,进一步探索利用数字文保可复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永葆“敦煌故事”的色彩。
作家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诚然,在当下,数字化才能让这历经千年的满壁风华越发饱满和鲜活。
敦煌文化数字化,在很大程度上指内容的可视性转换。此前,在腾讯1.0的合作中和新文创战略下,基于已有核心数字平台“云游敦煌”小程序,还有“敦煌动画剧”等众多大众喜闻乐见的敦煌数字产品,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内容矩阵。
现今,不断丰富的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新门类,极大地激发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敦煌研究院将与腾讯影业、腾讯动漫、阅文集团继续联合推出30集系列敦煌动画剧,并通过“数字供养人开放计划”让更多行业企业加入,一起探索敦煌IP的联合开发商业机会。
就像腾讯的策略“把半条命交给生态的合作伙伴”一样,腾讯此举更是“把商业机会的一半交给生态的合作伙伴”,即实现以系统化、生态化IP开发,真正为文化产业打造出新型合作协同模式。这种开放与共生的理念在腾讯数字文化产业版图上得到了完美展现。
在这个生态中,日后,供给端的数字化集聚升级,也会为更大规模的文创生产创造更多可能,以更具差异化、个性化的方式,来丰富大众的个性化文化体验。
在新一轮文化共享机遇下,腾讯为敦煌描绘的数字文博方案,以“科技+文化”的方式,通过一整套数字化保护方式,让精致高雅的传统文化变身为精准切入网络的数字符号,成为引领时代风尚、构筑时代美学、满足美好生活的新动能。
曾经,敦煌文化,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使得这里成为了四大文明唯一的交会点。
但由于历史波折,大部分敦煌文物流散海外,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德国、美国、印度等国,纷纷建立了“敦煌学”,各国在考古、艺术、资料整理、文物保护等诸多方面都有总结性或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随着敦煌文化国际交流的深入,文物的数字化和国际文化交流意义非凡。腾讯作为文化科技企业,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连接能力,助力敦煌研究院与“一带一路”沿线博物馆协作,开展藏经洞流散文物的数字展览,促进敦煌文化在全世界的共享共研。
“数字丝路”的无限延伸,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的对话,创新推进了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构建;增强了敦煌特色传统文化对于沿线国家的吸引力,强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消费倾向。
在科技向善的基因中
既包括科技创新,还包括文化传承
“努力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习总书记的指示,彰显着敦煌文化的高维价值。
同时,近期颁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明“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打造一批有影响力、代表性的文化品牌”。
可见,今天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在物理保护的基础上,要从传播、活化等维度进行更多标杆性的尝试。
2017年以来,在腾讯的协助下,敦煌文化开创了与亿万大众互动的新局面。在这一系列的“连接”和“演绎”中,每个“供养人”都成为了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每个个体都拥有了独特的“敦煌记忆”,进而传播属于自己的“莫高故事”。
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在合作发布会现场提到要“让敦煌文化从保护在洞窟里,到保护在硬盘里,保护到云端,最终保护到人类的认知和热爱里,让敦煌真正在数字时代“永葆青春”。这是最有意义的保护和传承,也是腾讯‘科技向善’的使命所在。
△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
2019年,腾讯的21周年纪念日当天,马化腾向四万多员工发出全员邮件,正式公布腾讯全新的使命愿景为“用户为本,科技向善”。对“科技向善”的诠释中,不仅包括将社会责任融入产品服务中,还专门提到了要“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助力各行各业升级,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腾讯与敦煌的合作就是在“科技向善”的指引下一次长期的、全情投入的实践。据悉,未来三年,腾讯会从新技术与新文创两大层面,同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研究成果以及文化服务模式两大领域相结合,助推“敦煌学”成为国民意义上真正的显学。
话题互动
您对“腾讯×敦煌”的合作有何看法?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看法
推荐阅读
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申请转载/加入研习社请加小助理微信号:whcy006